锔瓷,这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手艺,早在《清明上河图》里就有街边“锔瓷”的场景描绘。用一句话来介绍“锔瓷”,就是把打碎的瓷器,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“锔子”,再修复起来的技术。 在清朝时期,“锔瓷”技术开始分化为两大类,一类叫做“行活”,也叫粗活,纯为民间生活用品为主的锔瓷修复粗活,通常被称作锔盆、锔碗、锯大缸的锢炉匠,所用的工具金刚钻、锔钉都比较大、粗糙、单一、是清一色的铁钉。而另一类则是经过艺术加工专为达官、王爷、贵族、八旗子弟们享乐而服务的锔瓷细活,即“当活”,也叫秀活。所用的工具金刚钻小巧精致,锔钉完全用民间绝活锻铜工艺加工而成,美妙绝伦,有花钉、素钉、金钉、银钉、铜钉、豆钉、米钉、砂钉等等,“秀活”也逐渐成为古董古玩行里风格特异,艺术魅力独特的一门绝活技艺。 机缘巧合,我认识了在成都生活的台湾人黄柏彦先生。黄先生和他的太太在小南街开了一间名为:《拙茶》的茶室,经营着台湾茶。闲余之时,便拿起他的金刚钻鼓弄锔活儿,他是成都少数几个精通“锔瓷”这门手艺的匠人。“锔瓷”技术按门派分,可分为山东、河北和河南三大派。黄先生的手艺是师承山东门派王振海先生,江湖谓之:王老邪。 黄先生介绍,锔补的常用工具包括钻子、锔钳、镊子、钩子、钉锤等几样,而细分的工具可以有上千种。每一次锔补,工具都要摆放有序,整整齐齐。对于锔补行当而言,最基础的要求就是锔后不漏水。手法上,首先是找碴对缝,密合处的缝要求用手指都摸不出来。将碎裂的器物以胶布粘合或绳子“打绊”固定之后,以金刚钻钻眼,钻眼只能打到三分之二,先上锔钉的左脚,用钩刀钩住比划出右脚位置,剪钉后再上右脚,最后用小锤细心敲牢。说起来简单,做起来可不容易。 黄先生今天手里需要修补的是一件碎成三瓣还有缺口的柴窑碗。拿到器物,他先审视一番,构思好修补方案以后,便开始剪钉、打孔、锔钉。锔瓷常见的工艺有三类,分别是:锔钉、包口和镶嵌。今天的这个器物有个缺口,于是要增加的一个环节就是镶嵌。根据缺口的形状,黄先生镶嵌了一片荷叶和两只青蛙,给深色的瓷碗增添了几分别样的意趣。 整个过程里,黄先生一言不发,手上不紧不慢,行云流水,工作室异常安静,连相机快门的声音,我都怕影响到他。连续的两天拍摄,在最后一个流程——注水完成之后,一个摔成三瓣的碗又恢复了它本来的功能——盛水。 锔后不漏水是最基础的要求,好的锔补作品一定会耐人寻味,别有另外一种珠联璧合的美,按黄先生的师父王老邪的讲法,就是“缝补生命,修复艺术”。讲到这里,黄先生呷了一口茶,讲:学锔活儿只需要七天,而干好锔活需要一辈子。